033 便便-《四合院:从聋老太太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整个京都只有8间厕所,还都要收费使用!要知道早在唐宋时期,华國人就很明白便便的价值,甚至皇帝都想都想开免费的公厕来赚这个钱。

    虽说后面被大臣以太寒碜为由劝阻了,但是下面还是有很多人争着抢着干,谁知道到了大青越活越回去了呢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男人们就在街上随地大小便,女人在家里用马桶然后倒在街上,变成了欧洲17世纪的模样。那时候胡同里面,额,到处堆得都是屎。

    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霍乱,那时的河里不光是屎尿,还有各种动物还有人的尸体。

    当老康那一批看见國外可以冲水的厕所时,完全自卑了,有了“人而不知卫生则其人病,国而不知卫生则国病”的感慨。

    到了民国时期,虽然正府有心改变,但是国内军阀混战,外面还有日寇来袭,直至52年,京都大规模修建公厕,这种情况才有了彻底的改变。

    屎是一种好东西,华國几千年以前的人就知道这个道理,不仅可以肥田还可以肥猪。

    猪最早的名字就叫做豕(shi),那时候的人们就把厕所修高,下面围起来养猪,拉屎直接拉倒猪圈里面,然后猪不吃的屎和它门又拉的被农民们做成了肥料。

    因为想要去厕所就得爬高,所以拉屎又称上厕所,唐朝时就有了“尝上厕,过香炉上”的说法。

    至于把便便做成肥料,更是华國文化能传承五千年的重要支撑。

    要知道就是现在,一亩普通的水浇地的粮食产量也就180斤左右,而如果有足够的便便,粮食产量可以达到260斤以上,这是什么概念,提高了5成的产量。

    而且便便做成的农家肥还有着改善土壤质量的作用,这也是中原土地耕作了上千年依然肥沃的原因。

    所以现在很多的农民都会求爷爷告奶奶的多弄点粪票,屎就是粮食。

    这时京都的卫生状况因为大家的努力,虽然比前些年好了很多,但是依然不能和后世相比,所以小卫收拾院子最重视的就是厕所问题。

    先不提旱厕的脏乱差,就是每次旱厕被掏过之后的那个味道,30米内都清晰可闻,小卫可不想再去感受了。

    回到家的小卫仔细想了下,如果只在倒座房那边开一个化粪池,下水管的会要弄不少转弯,到时候别再堵了。

    而且距离还是有点长,小卫又在院子平面图的西侧的小花园里画个圈,实在不行还是把化粪池埋在这边吧,顺便再在这边开个小门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还得考虑保温措施,京都的冬天可是够冷的,别再冻上了。

    至于管道的材料,上次去香岛时买了不少pvc的下水管,小卫也没想到这时候已经有这玩意了,如果王满堂他们不会弄,就去想办法弄点水泥的下水管吧,或者干脆自己垒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卫生间的防水,小卫没找到合适的防水涂料,倒是找到了一种防水浆料,说是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氯化铝,能和砂浆拌合生成复盐,有防水作用,小卫不懂,明天也拿出来点让王师傅试试。

    接着,小卫又在纸上写下厨房,灶小卫还没想好开在室内还是室外,实在不行就开两个。

    还有暖气片,这玩意倒不是在香岛买的,也不是空间里面的物品,就是民国时代的东西,还是陶瓷做的,锅炉有配套的,原先大户人家的东西,还是大嘤那边产的。

    还有前院要打四根地基,到时候能申请到大功率的电表最好,不成的话就在前院架太阳能板,挡住太阳就挡住吧,反正这边也不住人。

    前院的正房还有小楼房的一层准备作为会客间和客房,不过自己的小院还是尽量不让外人来,前后院的门也做的隐蔽一些。

    再有就是吊顶了,到底弄还是不弄呢?

    小卫在屋里写写画画弄了一下午,饭都没吃,听到外面的开门声,一看都快6点了。

    “小弟,你就在家里猫了一整天啊。”老姐脱了鞋,看见小卫从自己屋里出来。

    小卫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“没有,我上午出去了,我给你说……”

    之后小卫把自己的装修计划给老姐说了一遍“咋样姐,不错吧,要不要到时候咱去那边住。”

    “不去,好不容易住楼房了,你还想让我天天一早排队上厕所啊。”老姐翻了翻白眼,看样子她也被厕所折腾的够呛。

    “我这不是说了屋里建厕所了吗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等你建好之后再说,反正没看见实物我不去!”老姐一副你休想骗我的表情“对了,晚上吃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不知道啊,你想吃啥?”

    “我也不知道,你出去看着买吧,上一天课好累。”说着就回了屋。

    好吧,这才是老姐的目的,想让自己买菜去,嘚,谁叫全家就自己是闲人呢。

    下楼骑上自己的小电驴,朝菜市场出发。小电驴哪都好,就是充电不甚方便,连电池带车子,都上百斤的东西了,每次自己充电都是去小院或者厂里。

    用空间带上楼倒是方便,但是自己这个小身架,不怎么说得过去。

    来到菜市场,肉是别想了,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肉食的供应越发的紧张,不过青菜还是不缺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